原油价格大跌的年份有哪些_原油价格大跌的年份
1.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2.库存周期经济不景气的年份
#玉米价格趋势#转眼11月过半,农产品市场风云突变,猪价“四连涨”过后,多省猪价下跌;鸡蛋市场阴霾不散,再度全线下探;玉米、小麦等粮食市场也出现高位预警,风险集聚;油价传来好消息,仅涨1元。
那么生猪、鸡蛋、粮食市场究竟啥情况?今天来重点讨论一下:
一、猪价“变脸”
近期猪价变化节奏有所加快,猪价刚刚上涨了4天,全国平均猪价从低点11.9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12.34元/斤,可行情出现明显分歧,涨跌分化结束了连续上涨的行情。
虽然有西南四省、两广、湖南、江西、福建等11个省上涨,但是东北、华北、华东等多地出现了12个省市下跌,市场表现为“南涨北跌”的分化状态。
其中上涨情况:云南省每斤猪价涨4毛,12.0-12.2元/斤;广东涨4毛,12.3-12.9元/斤;重庆、四川、贵州3省市上涨2毛,主流报价12.5-13.1元/斤;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上涨1-2毛不等。
下跌情况:江苏下跌3毛,12.4-12.7元/斤;安徽下跌2毛,12.3-12.6元/斤;其他下跌省份下跌1毛,具体报价见附表:
由于猪肉的变化滞后于猪价的变化,前段时间猪价下跌正在向肉价方面传递,猪肉价格也出现一定的回落,据广大热心网友反映,一些地区目前猪肉价格比10份每斤降了大约3、4块钱的样子,目前的市场零售主流价19-23元/斤一线,在黑龙江绥棱本地目前农贸市场前腿肉21元/斤,大骨头15元/斤,排骨25元/斤,五花肉21.5元/斤。
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3.30元/公斤,比上周五下降1.0%;监测的牛肉也有所下跌,77.83元/公斤,比上周五下降0.1%;羊肉67.80元/公斤,比上周五上升0.6%。
猪价出现震荡,是预料当中的事情,因为目前生猪市场利好与利空交织,季节性消费旺季与供给相对宽松相“对冲”,再叠加北方雨雪天气、炒作资本等各方面因素,导致了猪价“大涨难、大跌更难”的一个发展局面。
关于后市,个人认为春节前猪价猪价“震荡偏强”,进入14元猪价概率较大,春节后行情变淡,回落到10-12元的合理价格区间。
至于逻辑:春节前这段时间,冬季季节性消费旺季,叠加元旦春节消费高峰,消费将占主导,猪价易涨难跌。
而春节后,猪肉消费逐渐进入淡季,再加上今年扩产补栏量较大,明年的第二季度以后,生猪存栏量会高于正常年份,猪价下跌将不可避免。
二、蛋价下跌“一地鸡毛”
10月份以来,鸡蛋市场出现震荡下行的走势,进入11月份,虽有反弹但持续时间短,反弹空间有限,近日再度出现全线回落走势。
最新蛋价显示,全国主产区蛋价全线下跌,均价降到5.44元/斤。
从各地情况看:北京地区蛋价普降5元,247元/44斤;广东深圳、广州等地蛋价跌0.05元,6.2元/斤;东莞跌0.05分,6.10元/斤;
山东青岛蛋联盟跌0.1元,5.7元/斤;菏泽、聊城、滨州、济南、济宁等多地普跌3元,162元/30斤;江苏淮安、宿迁、徐州等地的部分地区普跌3元,165元/30斤;
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跌5元,242元/45斤;保定、石家庄、邯郸等地跌5元,241元/45斤;秦皇岛、唐山、沧州、南阳等地也出现下跌;
河南郑州多地跌0.1元,5.5元/斤;商丘、漯河等地跌0.1元,5.45元/斤;开封跌0.13元,5.47元/斤;平顶山、驻马店、三门峡等地跌0.15元,5.45元/斤。
四川成都跌0.1元,6.1元/斤;山西晋城、临汾等地1毛,5.65元/斤;晋中、吕梁跌0.1元,5.6元/斤。
甘肃、陕西、黑龙江等部分地区也出现0.05-0.10元的下跌。
蛋价回落,市场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
一是北方地区蛋价下跌,主要是受近期雨雪天气影响,产区鸡蛋外运困难,而本地又消化不掉,导致养殖户只能降价促销。
二是受下半年鸡蛋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养殖户养殖热情高涨,补栏积极踊跃,导致近期新开产的蛋鸡数量增多,产能上升,对蛋价构成压力。
三是国庆节过后,鸡蛋消费逐渐进入传统的淡季,再加上鸡蛋价格偏高,导致鸡蛋的消费量明显下降,对鸡蛋价格也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鸡蛋的后市行情,个人的观点是谨慎态度,预计起码在半年内鸡蛋难有大行情。
因为:一是目前蛋鸡存栏量略高,不利于蛋价上涨,截止10月末,全国蛋鸡存栏量11.48亿只,环比上升0.9%。
二是现在到春节期间,虽有大消费支撑,但鸡蛋消费按照惯例增幅有限,对蛋价支撑力度不大。
所以说,接下来的鸡蛋市场大概率会是一个震荡偏弱的行情,鸡蛋回到5元,甚至不排除极端价格降到“4字头”。
三、粮食市场“风险骤增”
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上涨,小麦、玉米价格再度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目前小麦主流价格在1.60-1.65元/斤之间,并有市场人士预期,有可能年内会见到1.7元/斤的小麦价格;而玉米市场经过连续上,目前山东地区的诸城立丰农业、潍坊英轩实业、柠檬生化、华义容海、七星柠檬等多家企业玉米价格已经突破1.5元/斤大关,其中潍坊柠檬生化更是达到了1.565元/斤。
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也已经涨到了1.43-1.46元/斤之间,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价格1.30-1.41元/斤。
然而,目前的玉米市场风险也正在聚集,虽然有多家企业上涨,但市场已有回落体现:河南孟州华兴生物跌1分,1.490元/斤;孟州汉永酒精跌0.5分,1.495元/斤;山东临沂鲁洲生物跌0.5分,1.490元/斤;泰安祥瑞药业跌0.5分,1.44元/斤。
上涨的企业:黑龙江宝清万里润达涨1分,30个水潮粮1.03元/斤;富锦象屿涨1分,1.035元/斤;吉林白城梅花涨1.5分,1.365元/斤;吉林燃料乙醇涨2.5分,1.380元/斤;内蒙通辽开鲁玉王涨0.5分,1.345元/斤;山东枣庄恒仁工贸大涨3分,1.480元/斤。
目前看,玉米市场随着价格的上涨,风险也越来越大。
在个人看来,短内玉米市场或将承受一定压力,短期内部分企业提价收粮,多半是因为近期北方地区雨雪天气,玉米运输困难,导致部分企业门前到车数量减少,再加上近期部分地区中储粮收购价格偏高,对市场有一定提振。
但是关于后市,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理性一些,玉米短期内存在一些风险,主要逻辑:
一是受去年收粮的情况影响,很多粮商根本就没赚什么钱,导致目前一些贸易商心存谨慎,观望气氛较浓,不敢大量敞开收购。
二是目前毕竟处于玉米上市的高峰时段,天气封冻后,玉米上市量还将增加,对玉米价格存在一定压力。
三是目前的玉米价格还不错,已经达到一些农户的心理价位,出售的愿意增加。
四是再有2周就会进入12月份,又到一年当中还贷的时间节点,部分农民因为还贷、年终消费等资金因素,也会加速出储粮食。
从这几个情况看,玉米价格或许还有小幅上涨空间,但是空间应该有限。
但也不必悲观,明年上半年玉米市场还将有较好行情,但是明年下半年,在玉米种植效益偏高的影响下,明年的播种面积存在增加预期,所以明年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行情回落将无法避开。
四、油价“要跌”?
下次油价调整时间节点是11月21日24时,按照10个工作日的统计周期,目前统计数据上涨11元/吨,原油变化率0.03%,总体预计上调油价1元/吨,没超过50元调整线,处于不涨不跌的搁浅状态。
不过有业内人士预测,受美元增强的影响,再加上美国为印度购俄罗斯开绿灯,增加国际供给,油价近期存在回落预期,下一轮油价下调的概率还是存在的。
各位朋友,你那里的猪肉、鸡蛋、牛羊肉价格跌了吗?多少钱一斤?欢迎分享给广大网友,供全国网友比照参考。
我国近二十年来通货膨胀发生的年份,持续时间及解决办法。
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原油的品质的。
第一,原油形成的年份,一般时间比较久的原油质量都是比较过关的,品质相对而言比较好一点。
第二,各种元素的含量,原油的含量主要是烷烃类,还有一些其他人元素,一般烷烃含量较多的原油质量比较好。
当然还包括颜色密度,占肚,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还有杂质,这些都可以影响原油的品质。
库存周期经济不景气的年份
以下的文章应该能够帮你解答你的问题和疑惑,希望对你有用
-19我国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概况分析
在中国渐进式性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是要建立一个主要由市场决定配置的经济体制。经济改革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治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经济改革是否可以继续下去。在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不断出现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总体保持了健康良好的发展势态,其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关于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学者的主要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量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其中,对于我国在~19阶段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定义中的前两种较适用。当时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主要集中于货币数量这一基本指标,对通货膨胀治理有着重大作用。本文历史地回顾当代中国的货币政策,试图说明货币政策的实行是如何调节通货膨胀的,对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研究分析:
一、~1986年的货币政策分析
1.~1986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
在当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年第四季度,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了满足高速经济的发展,弥补财政的较大赤字,中央的货币开始超量发行,年末流通中的现金达到79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9.5%,使得通货膨胀直线上升,致使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了第一次“抢购风潮”。年第四季度的零售总额为944亿元,比1983年同期上涨28.8%。为了防止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这次货币政策的实施,是我国由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一个标志,由行政命令转变为宏观调控,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程度不高,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完善,因而货币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2. ~1986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
我们可以通过这几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1986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
年份
1985
1986
M0
M1
M2
49.5
34.4
29.7
24.7
12.0
25.9
23.3
42.0
29.3
表1 注:M0,M1, M2所对应数据均为本年度对上年度货币增长率
这次经济过热,主要是由于信贷失控和货币投放过度造成的。此阶段为经济扩张阶段,可以看到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增长率明显的要高于其它年份,如年的货币发行量为262.3亿元,比上年增长49.5%。针对年的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于1985年开始收缩货币供给,M0削减为195.7亿元,货币供应增长率降至24.7%,1986年又降至23.3%。事实上,年的货币过度投放主要是由当年全国信贷会议提出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决议后,引发各商业银行纷纷抢贷的结果。但除抢贷外,各种的行政命令也是当时外形式之一,信贷的突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同时,价格改革对货币量的投放过度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价格改革是一个英明的举措,但却形成了当时的“双轨”价格体制的局面。价格和市场价格作为两种不同的价格是由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形成的:行利和市场机制。双价格体制下,要给企业一定的货币量,对企业进行货币补贴,但补贴的多少官员有着重要的发言权,企业的工作重点不是加强市场竞争能力,而是加强和的联系。对企业补贴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则必然要增加。我国的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双轨制弊大于利。当时的双轨制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3. ~1986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规模指令性。
1985年:动用国家外汇储备缩小购买力缺口,回笼货币;严格限制信贷规模,调整银行利率,压缩对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限期收回年第四季度超额发放的。1986年开始实施“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取消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各专业银行的限额指标,允许各专业银行根据实际需求和可能决定规模;中国人民银行在信贷安排资金的基础上,在发放50亿元给各专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其下属各地分行,动用超额准备金发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分析
1.1987~1991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
针对1986年出现的通货膨胀,央行着手制定相关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此轮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不成功的。1987~1988年又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财政支出,不断扩大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2],6月份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 1987~1991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利率调整。
与~1986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稍有不同,在1988年第四季度,银行系统推出将存款收益与通货膨胀率挂钩的指数即“定期存款保值措施”,迅速阻止银行的挤兑情况,1988年第四季度三年期的存款利率为9.71,1989年一季度调整为13.14。我们还是通过表2的数据来进行具体分析:
1987~1991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
年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M0
M1
M2
19.4
20.4
24.2
46.7
21.6
21.0
9.8
5.7
18.3
12.8
19.7
28.0
20.2
23.6
26.5
1988年发放的总额上升了28.6%,M0发行量为679.5亿元,比上年增长46.7%,1988年的货币投放主要是上年年终各商业银行突击放贷的结果。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从1988年第四季度起推行了以紧缩为重点的“治理整顿”措施,1989年总额下降了3.5%,货币供应量比上年减少了470亿元,货币供应增长率降至9.8%。虽然此次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过于严厉的货币政策却直接导致了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的低迷状态。
3. 1987~1991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规模指令性。
具体货币政策为:1987~1988年8月的经济扩张阶段,实施的是“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1988年9月~1990年的经济收缩阶段,实施的是先紧缩后放松的货币政策;1991年,经济恢复到了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路径,货币政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1987~1988年:改进中央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取信贷规模控制办法,要求各专业银行进行企业化改革,自求资金平衡;强化中央银行对的季节控制,将控制权集中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1987年8月,当意识到货币不稳定而使通货膨胀开始攀升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总量和货币发行的带有紧缩特征的控制目标;1988年起进一步确立“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在限制货币信贷规模的前提下,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正确引导资金流通。1988年9月开始紧缩银根:加强货币信贷的管理,建立起全社会信贷监控制度;对信贷实行“限额管理,以存定贷”的办法,根据存款比例来确定信贷规模;对限额实行“全年亮底、按季控制、适度调节”的办法,保证用于生产性建设;加强信贷结构调节,保证重点生产,对一般性进行压缩;抬高利率,减轻通货膨胀压力。1989年9月起: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和银行的信贷规模;下调利率,对国家的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优惠利率的政策倾斜;放宽规模限制,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至1991年底,亏损的国有企业所积累的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务达2000亿,对国有部门投放了350亿元人民币直接对国有大中企业发放“启动”和“安定团结”,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正常运营。我们可以看出,此次货币政策的调节具有剧烈性,不持续性,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1992~19年的货币政策分析
1.1992~19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反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的经济经历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货膨胀期,中国的经济在1992年南巡之后开始活跃。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中央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外;限制地区间;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在当时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
2.1992~19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
1988年的货币投放过度是上年年终各商业银行突击放贷的结果,而1992和1993年却是当时的房地产和股票投机热潮各商业银行大量拆借资金而出现信贷失控的结果。我们通过表3来分析:
1992~19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
M0
M1
M2
36.4
38.2
31.3
35.3
21.6
24.0
24.3
7.3
49.0
8.2
22.4
29.4
11.6
18.9
25.3
15.6
22.1
19.6
在经济的收缩阶段,紧缩的货币政策反映到中间目标上就是压缩规模和降低货币供应增长率。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3
3. 1992~19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规模指令性+货币供应量。
我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存在大量的违规现象,1993年7月虽着手整顿,但拆借的势头未减。1993年8月15日央行勒令所有专业银行检查自己向非金融机构的同业放款,以便收回非法;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与商业性分离出来。1994年: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增长速度;继续实行规模限制;停止发放赤字融资信贷;中央银行用掉期交易的来“对冲”由于外汇占款所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完善市场经济运作的货币政策工具。1995年:控制现金和信贷规模的增长;提高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利率;实行保值储蓄;推广商业票据;禁止地方对银行施加政策性压力。1996年:我国正式将货币供应量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加大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就可间接控制狭义和广义货币数量;运用本外币进行对冲操作;改变行政干预方式,注重运用信贷规模管理最为达到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目标的手段;在上海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完善国债回购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推进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19年货币政策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
四、小结
自年以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成功之处,也有失灵之处。缘于我国金融市场得不发达、不完善,具体说来,~19年间的货币政策选择规模和以M0为主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它们不仅简单易测,而且具有较强的直接操控性。因为我国中央银行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时都并非有效,相反中央银行运用旧的信贷控制方法(主要是行政命令),却往往很有效,把直接操控性强的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十分有效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改革之后,市场一直是何等的脆弱。还必须要指出的事,由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制度分割以及银行的制度局限,致使~19年间的货币政策表现出了在过度投放货币与过度紧缩货币供应之间大幅摇摆的特征,也由此导致了中国经济运行常陷入“一放就热”—“一热就收”—“一收就冷”的循环怪圈。
再论库存周期
K线农民
04-21 21:58
我在第一篇帖子中曾提及:今年将是进入康波萧条期以来的第一库存(基钦)周期低点,股市的表现会非常差,历史上最相似的年份应该是美股的19年,A股可以类比的年份是2012年。接下来按照天王的理论对本轮库存周期展开更详细的分析。
一、库存周期定位
根据天王的理论,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层面,房地产销售、M1这两个指标可用于预判经济衰退。从下面两张图可以看到,在2021年一季度,M1和房地产销售两个指标已同时到达拐点。
按照M1领先经济最大3个月计算(天王的研报有相关统计),基本可以确定在2021年二季度末,国内的库存周期开始进入下行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基本正好对应上证综指自2019年开启的上涨顶部。
按照一般规律,库存周期下行过程中都会有一个“先滞胀、后通缩”的过程,具体而言:
①在库存周期下行的上半场,经济会逐步走向“滞涨”,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虽然增长在回落,但价格(CPI/PPI)仍然处在上行区间,或者虽然处在下行区间,但是仍然处在高位;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货币政策应当是收紧的,或者至少是不能继续放松的;
②在库存周期下行的上半场,经济会从“滞胀”走向“通缩”。在这个过程中,产出缺口依然在回落的通道中,但是价格已经不是忌惮的因素(一般认为CPI已经回落至4%-4.5%以下),相反增长下滑和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应当是考虑的重点,因此总量政策也会放松。
根据上述对“滞胀”和“通缩”的定义,基本可以将2021-06到2021-12月划分“滞涨”阶段;2022年开始,国内的CPI和PPI开始同步掉头向下,库存周期运行到“通缩”阶段,这也是为什么2022年年初没有春季躁动,A股开年就开始快速下行。
二、库存周期展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2021年Q2开启的本轮库存周期下行期呈现从“滞胀”到“通缩”典型模式,这种典型的库存下行期模式在过去的三个库存周期下行阶段出现过(2004.03-2005.07第二库存周期下行、2008.02-2008.12第三库存周期下行以及2011.06-2012.08第一库存周期下行,详见天王的报告《等待重归周期系列(3):库存周期下行时期的景象--周期、价格、政策选择与股票市场》)。
这一类库存周期下行阶段的“滞胀期”会非常难熬,是因为在经济回落的过程中,无法出台总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必须制定更加严格的货币政策,直到通胀已经回落明显并下降至当年的政策目标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体经济承受的是需求回落,以及成本继续上涨或者处在高位的艰难境地。目前PPI虽然已经掉头向下,但明显还处于高位。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年的04-15,央行也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市场预期的降息也并未出现。
不同的是上述例举的3次库存周期下行阶段处于中国的工业化处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胀高企是由于库存周期上行的过程中经历的经济过热;而本轮库存周期下行发生的背景则是俄乌战争引发的国际原油大涨,是外部因素导致的输入性通胀,这是A股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但这类典型下行期对股票市场的伤害均是巨大,在前述例举的3个典型的库存周期下行阶段,上证综指则分别下跌了35.34%、58.46%和25.37%,平均下跌39.72%。
如果按照中国的库存周期下行阶段平均17个月计算,本轮库存周期预计要到2022年Q4才能结束。而美股在下半年,肯定也会因为美联储的加息缩表引起抛售(本质还是美国的库存周期也进入下行阶段,美国经济步入衰退),海外市场的大跌与A股将产生共振。因此,我反复强调说,今年是股市行情会很难,投资者最好选择空仓,如果被套牢,就只有选择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